
混凝土工程在各类建设工程中常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控制也是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施工期间混凝土可能会出现哪些质量缺陷,又有哪些常见的缺陷处理措施呢?
1、浇筑完即遭受负温冻坏
混凝土浇筑后随即遭受较长时间的负温,尤其是-5~-10 ℃,大量的自由水向结构物表面、骨料表层汇集,形成透镜状冰晶,在随后的龄期中,气温缓慢回升,冰晶融化且水分挥发,留下内部缺陷,强度几乎不可恢复,抗渗性、抗冻性几乎损失殆尽。
2、终凝前遭受负温冻坏
混凝土在终凝前遭受了-5~-10℃的低温,便会在结构物表面下一定深度形成冰晶,以局部隆起、鼓包、短宽裂缝为表象。即使气温回升,冰晶占据的空间也无法用均匀的浆体填充,耐久性能将受到严重降低。
3、水化温峰时遭受负温
大体积结构的温峰一般出现在浇筑后24-72小时,若在此时遭受较低负温而且没有必要的保温措施,便会开裂。配筋率低的结构物,其裂缝的基本特征是稀、长、宽、深;配筋率高的,其裂缝基本特征是密、短、窄、深。
4、冬季瞬间降温过快
体积不大的结构物,内部温度并不高,即使蒸养温度不高(20度左右),但在冬季,若不注意撤除蒸养棚的时机,便会因为表面混凝土瞬间降温过快,导致表面温度裂缝,裂缝长度、宽度无规律,深度一般较浅。
5、锚下混凝土破损
处于梁端的锚垫板,模板往往多孔、异型、多螺栓,振捣大多不充分;受位置限制,持续保温养护往往难以实现,覆盖物接缝处容易开敞,温度持续走低或者变化较大;锚垫板下混凝土应力最为集中,在张拉过程中多因混凝土强度不足而崩裂凹陷。
6、抹面不当引起开裂
受低温影响,化学外加剂效果降低、混凝土工作性变差、施工时间延长、各工序衔接效果差,从而导致浇筑面成型变得困难,在抹面过程中洒水(喷水)的现象比较常见,人工反复搓抹,致使裂缝宽度、深度发展。
7、大风失水引起开裂
受大风影响,表面混凝土水分散失很快,若此时未及时覆盖养护或者抹面处理,混凝土会因风干失水而开裂,该裂缝大多发生在浇筑后的几个小时之内,裂缝长度不一,宽度不一、但大多穿透钢筋。
8、早龄期遭受氯盐污染
3d接触海水,到180d时11mm处氯离子浓度已达0.4%,而14d接触海水的,180d时浓度达到0.4%的深度仅有6mm,应避免混凝土的早期污染。
几种常见缺陷处理:
1、混凝土外观缺陷明显:墙效应导致表面多水、多气,疏松、砂线等。向下排水、向上排气、细颗粒表面聚集。消除砂线、宏观气泡,提高表层质量等。需要精细施工,否则负面作用明显。
2、大体积混凝土开裂:保护裂缝表面及内部,免受水、粉尘的污染。选择低黏度、少填料的环氧树脂灌缝材料。
内容来源:混凝土水泥制品集成服务商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