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 JGJ/T 104—2011《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为了确保冬期混凝土结构实体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因施工、保温养护措施不当,造成混凝土表面受冻,强度不足。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应与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及早做好各项保温防冻措施的准备工作,共同按照冬施规程要求严把质量关。冬期混凝土施工应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预拌混凝土掺用泵送防冻剂、加热水提高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覆盖,对结构易受冻的部位应采取加强保温措施,使混凝土强度尽早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一、冬期混凝土受冻的不同情况
(1)混凝土浇筑到工程结构后马上受冻
(2)混凝土终凝前后受冻
(3)混凝土达到其抗冻临界强度后受冻
二、混凝土受冻后的鉴别
1、观察混凝土表面
拆模后,观察混凝土构件表面是否光滑,颜色均匀,结构的边角是否有冰花、冰纹、螺旋纹、颜色发白、不均匀等现象。受冻的混凝土构件表面一般比较粗糙,反光感较差,混凝土看上去呆滞。有时混凝土板面看上去比较湿,板边颜色深,有冰纹,说明构件已受冻。路面、地坪和板面结构边缘结构容易受冻。
2、敲击表面声响判断
拆模后,用钢筋敲击混凝土表面,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受冻。受冻的混凝土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噗、噗”,没有受冻的混凝土声音清脆。敲击时没有受冻的混凝土表面硬度大,有振手的感觉,受冻的混凝土表面硬度差,这种感觉就不明显,当然这种感觉也和敲击的力度有关。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时,通过声音也可以判断回弹时发出沉闷“噗”的声音,说明混凝土表面有可能受冻。反之,反跳锤脱钩时发出“铛”的一声,清脆而带有金属回音,则可以肯定混凝土未受冻。
3、钻芯取样检查
受冻的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强度偏低,取芯机比较容易切入表层,且声音低无摩擦尖叫声。而未受冻混凝土,强度较高,会出现刺耳的机械摩擦尖叫声。受冻的混凝土芯样断面明显的疏松,粗骨料或砂浆脱落,颜色略发白,用肉眼可见骨料坑窝的边缘和底面有化石似的冰晶体、冰纹、螺旋纹,易碎,与钢筋几乎没有粘结力,混凝土内部有较多大孔隙表示已受冻。
4、超声波探测
目前,使用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质量的技术较为成熟,可以通过超声波检测判断。一般来说,受冻混凝土声波传递速度慢,而未受冻混凝土的声波传递速度快。
三、如何处理混凝土冻害问题
混凝土受冻后会极大影响混凝土的最终性能,当受冻后的混凝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当及时的对这些受冻混凝土进行处理。其处理方式应根据混凝土的受冻的程度、位置、数量等实际情况来分别处理。
1、表层受冻混凝土
首先将表面受松散,无强度的受冻混凝土彻底清除,再将表面应凿毛成麻坑或沟槽状,用清水冲洗干净,表面不能有积水,在浇筑混凝土。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在原面层涂抹环氧脂再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后应立即进行覆盖保湿,防止收缩产生裂缝。
2、局部受冻混凝土
采用回弹法或人工凿、敲击方法来判断混凝土实际受冻程度、受冻面积,根据检测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加固措施来加固混凝土。局部受冻多发生在在大体积混凝土或表面系数小的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直接将受冻部分取出,刷素水泥浆后对空缺部分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并加强养护。如混凝土冻害造成的缺棱掉角,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补齐。
3、全冻混凝土的处理
混凝土全部受冻一般发生在结构断面较小的部位,应根据混凝土的最终强度处理。当最终强度小于设计强度的50%时,应当采取拆除措施,重新浇筑。对于最终强度大于设计强度80%的混凝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加固方案进行加固处理。最终强度处于设计强度50%~80%的混凝土,应结合受冻结构的部位、承载力等情况综合判断,选择处理方式。
4、混凝土浇筑后发生冻害处理
对于使用早强剂或防冻剂的混凝土,由于浇筑后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导致凝结硬化前表面微冻,应加强覆盖,后期强度不会受到影响。对于梁、柱、板等受力构件,应延长拆模时间,并对受冻的混凝土部位采取覆盖保温的养护措施,使其在正温的情况下继续完成水化反应。当逐日累计养护温度达到600℃·d后,测其实体强度以判定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强度等级,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当受冻面积较深较大时,须凿除重新修补。
内容来源:路桥检测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