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沉降、泌水及塑性收缩裂缝
(1)现象
受重力影响,沉降、泌水是泵送混凝土的必然现象。在此一过程中混凝土体积因下沉而收缩,并形成泌水开口毛细管通路;塑性收缩是发生在泌水被吸收和蒸发以后,裂缝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当外界的风速大、气温高、空气湿度低的情况下,蒸发量大于1~1.5kg/(m2·h)时,构件表面有可能出现,宽度为0.05~0.2mm的裂缝,中间宽两端细,其走向呈鸡爪型、平行线状、网状,裂缝较浅,如果裂缝出现后不采取及时抹压收光措施进行控制,有可能形成贯穿性裂缝。裂缝分布不均,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因湿度较大,受风速影响较小较为少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图1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
(2)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失水是造成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表面失水的速度及程度取决于混凝土自身保水性,气温和风速产生的水分蒸发速率。
当泌水速率<蒸发速率时,混凝土有可能因失水而开裂。现代混凝土普遍采用低水胶比,大量使用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混凝土密实性好,泌水量小,即使在蒸发速率小于0.2~0.7kg/(m2·h)的环境下,混凝土泌水率仍小于混凝土表面蒸发量,如果不采取保湿养护,仍有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的可能。
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速率主要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有关,图8-8和表8-9提供基于空气湿度、相对湿度、混凝土温度和风速估计蒸发速率的方法。蒸发速率超过1.0kg/(m2·h)或0.2lb/(ft·h)时,就需要保护措施。现代混凝土水胶比较低,由于减少了混凝土泌水速率,因此在蒸发速率达到0.5kg/(m2·h)或0.1lb/(ft·h)时,就应采取养护措施控制塑性收缩裂缝。
图2 混凝土表面蒸发速率的估算曲线
表1 风力等级与风速的关系
(3)塑性收缩裂缝控制措施
混凝土楼板施工时,混凝土应振捣密实,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适度振捣。欠振不利于密实成型,过振造成混凝土离析,都对强度增长不利。适度振捣的标志是:混凝土充满模板,表面有浆体泛出,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气泡不再溢出。混凝土成型后立即进行养护,做到混凝土不失水,这样才算养护充分。在夏季高温、大风天气,宜采用聚丙烯彩条布覆盖以遮阳和防风,在高气温时,还应在其上洒水降温,减少混凝土表面蒸发和混凝土表面的阳光直射,因其温度过高凝结化过快而成“肚皮现象”。
由于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后均有出现的可能,必须进行二次抹压。二次抹压的作用是压实混凝土表面并将浮浆赶走,堵住毛细孔,防止内部水分继续蒸发出现表面塑性裂缝,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裂性能并起到消除混凝土表面已经形成的塑性裂缝。初凝(手指按压混凝土,可以按出1~2mm小坑,不粘手为初凝)至终凝(按压混凝土表面不能按压下去为终凝)这段时间,应注意观察混凝土表面情况,并根据需要在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收光。抹压过迟,混凝土表面干硬,难以消除裂缝。特别是对于使用缓凝型减水剂并大掺量使用粉煤灰的混凝土更需要多次收光,施工面积大时宜用平板振动器或抹光机压实。
混凝土表面洒水养护工艺,一定在混凝土终凝后发热前不要到峰值出现时进行。终凝前过早的养护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害无益。并以洒水养护湿草帘进行保湿为主,或塑料簿膜覆盖保湿。混凝土硬化后保水养护不低于七天,前三天很重要,第一天尤为关键。
(二)沉降收缩裂缝
(1)现象
在混凝土浇筑后1~3h,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或在预埋件的附近周围出现,裂缝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呈梭状呈棱形,宽度不等,裂缝的深度通常达到钢筋上表面。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即停止。
图3 混凝土沉降收缩裂缝
(2)原因分析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流动性过大,混凝土过振造成离析分层,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上浮的水泥浆导致混凝土表面收缩率增大,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下沉的粗骨料被钢筋阻隔而产生不均匀下沉,致使被阻隔的部位出现裂缝。
(3)沉陷裂缝的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搅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差而增大沉陷。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满足泵送和浇筑要求时,宜尽可能减小坍落度;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由于上部钢筋阻挡混凝土沉降不均产生的裂纹,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达到终凝前必须完成二次抹面、收浆、压实的工序。若等到混凝土终凝后,在洒水抹面,裂缝已经形成,很难通过抹面消除。
(三)板面45º斜裂缝
(1)现象
在两个相交的外墙角处的现浇楼板,时常会出现与两个外墙呈45º的条形裂缝(如图4所示)。裂缝与外墙角垂直距离在50~100cm,宽度0.1~0.3mm左右,中间宽两端窄,端头消失在梁边,多数是沿楼板厚度的贯穿性裂缝。这种裂缝对多层住宅从第3层开始到顶层为常见,沿着个楼层45º夹角裂缝在顶层从上部楼层比下部楼层裂缝的宽度要大,越往下层,裂缝宽度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图4 混凝土板面45º斜裂缝
(2)45º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般的现浇混凝土板厚度为100mm~130mm,现浇板厚度薄而面积大,体积与表面积比值小。在楼板的变形过程中,板的变形要明显大于梁的变形,这样梁就对板起到了约束作用,水平方向来看,板内出现拉应力,梁内出现压应力。同时,房屋结构的外墙与山墙受外界温度影响,冷热交替作用,使得外墙角位置的楼板产生较大拉应力。两者共同作用,对外墙角位置楼板最为不利,易形成与梁斜角为45°的裂缝,如图4所示。
(3)控制措施
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满足结构强度,在楼板的配筋量和构造配筋方面较少考虑混凝土收缩性和温差变形等多种因素,尤其是未考虑在平面变化处(如阳角)的配筋,应采用双向双层加密或设置放射筋等措施,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湿、保温养护,减少内部应力。
内容来源:砼话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