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减少混凝土裂缝有什么措施?这些4个方面你一定要知道!

发表时间:2025-03-28 16:13:28 点击: 85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裂缝这一常见的质量通病,却如同建筑工程中的 “隐形杀手”,常常让施工单位和混凝土技术人员头疼不已。一旦出现裂缝,各方往往会陷入相互推诿的局面,使得裂缝问题成为矛盾争议的焦点。混凝土早期裂缝主要是由收缩变形引发的,具体包括塑性收缩、沉降收缩、干燥收缩、化学收缩以及温度收缩这五种类型。在这些收缩变形的单独作用或共同影响下,裂缝便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悄然形成。那么,究竟该如何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这四个关键方面深入探究。

image.png

一、原材料方面

(一)水泥

▶ 类型选择:在进行水泥类型的挑选时,需将目光聚焦于水化热较低且强度较高的品种。像 P.S.A、P.S.B 水泥、P.P 水泥以及 P.F 水泥等,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水化热过高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进而形成热应力。当热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上述提及的水泥品种,因其自身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结构特点,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热应力,为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务必坚决杜绝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水泥的安定性是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硬化后会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膨胀、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甚至可能使整个建筑工程面临安全隐患。

▶ 质量要求:水泥的质量优劣对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情况有着显著且深远的影响。为了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抗裂性,提高整个结构的耐久性,选择低碱性、比表面积较小(一般控制在 300 - 350m²/kg 范围内)、C3A 含量低的水泥显得尤为重要。低碱性水泥能够减少与骨料之间可能发生的碱 - 骨料反应,避免因反应产生的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比表面积较小的水泥,其水化速度相对较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化热的集中释放,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而 C3A 含量低的水泥,其早期水化速度较快,后期水化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二)骨料

▶ 粗骨料:在粗骨料的挑选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那些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空隙率小且无碱性反应的石料。表面粗糙的粗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粘结力更强,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质地坚硬的石料能够保证混凝土在承受外力作用时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级配良好的粗骨料能够使骨料之间相互填充,形成紧密的堆积结构,减少空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同时,空隙率小的粗骨料能够减少水泥浆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成本和收缩变形。此外,无碱性反应的粗骨料可以避免因碱 - 骨料反应导致的混凝土膨胀开裂问题。粗骨料的粒径选择同样不容忽视,过大的粒径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过小的粒径则会增加骨料的表面积,需要更多的水泥浆来包裹,从而增加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收缩。因此,必须根据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粗骨料的粒径。同时,要严格控制粗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因为泥和泥块会吸附水泥浆中的水分,降低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 细骨料:对于细骨料,应选择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较低的中砂。颗粒较粗的中砂能够减少细骨料的总表面积,降低水泥浆的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空隙较小的细骨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含泥量较低的细骨料可以避免因泥的存在降低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影响混凝土的性能。优质的细骨料能够与水泥浆和粗骨料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进而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外加剂

▶ 减水剂: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减水剂,如萘系减水剂、脂肪族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等,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减水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改变水泥颗粒的表面电荷,使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斥力,从而分散水泥颗粒,释放出被水泥颗粒包裹的水分,达到减少拌和水用量的目的。同时,减水剂还能够提高水泥颗粒的分散性,使水泥颗粒与水的接触更加充分,提高水泥的水化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泥的用量。拌和水和水泥用量的减少,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因温度变化产生的收缩变形,降低混凝土的开裂风险。

▶ 膨胀剂: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当粉煤灰掺量小于 30% 时,适量掺入膨胀剂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膨胀剂在混凝土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膨胀性物质,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膨胀变形,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然而,必须严格控制膨胀剂的掺量和使用条件。如果膨胀剂掺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混凝土膨胀过大,产生裂缝甚至破坏混凝土结构;如果使用条件不当,膨胀剂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对混凝土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 其他外加剂:除了减水剂和膨胀剂外,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粉等活性掺合料,以及微膨胀剂等,也能够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粉煤灰和矿粉具有火山灰活性,能够与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发生二次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的物质,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同时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微膨胀剂能够在混凝土中产生微小的膨胀应力,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四)原材料质量控制

▶ 原材料检测:在原材料进场前,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其进行严格、全面的质量检测。检测项目涵盖了原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如水泥的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骨料的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外加剂的减水率、膨胀率等。只有确保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才能允许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这一环节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后续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存储管理:为了确保原材料在存储过程中质量不受影响,必须妥善管理其存储环境。原材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防雨、防潮的环境中。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水泥受潮结块,降低水泥的活性;骨料受潮会增加其含水量,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受潮可能会发生变质,失去其应有的性能。因此,合理的存储环境能够有效避免原材料受潮、变质或污染,保证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image.png

二、配合比设计方面

在混凝土工程的建设进程中,配合比设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如同掌控混凝土性能的关键 “密码”,直接左右着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裂缝等问题的出现与否。在当下广泛应用的预拌混凝土领域,其坍落度大、胶凝材料用量大和砂率大的特性,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危险因素”,极大地加剧了混凝土发生塑性开裂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塑性开裂风险,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 坍落度与砂率的精准优化:在满足施工可泵性这一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低坍落度的配合比设计方案。低坍落度的混凝土流动性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减缓水分的蒸发速度,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收缩变形程度。与此同时,合理降低砂率也是十分必要的。

▶ 水泥与掺合料的精心选择:选用中地热水泥是降低水化热的关键措施之一。中地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相对较少,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幅度。同时,采用矿粉和粉煤灰双掺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水化热。矿粉和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活性,它们能够与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发生二次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的物质,不仅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还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 水泥用量的严格控制: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降低水泥用量。水泥用量的减少能够直接降低水泥水化热的产生量,从而减少混凝土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同时,降低水泥用量还能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 外加剂的合理选用:选用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良好的外加剂至关重要。外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有效降低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经时损失,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

▶ 粗骨料的科学选择:在满足可泵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粒径的粗骨料,并尽量减少粗骨料粒径中的小颗粒。较大粒径的粗骨料具有更强的骨架作用,能够有效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而小颗粒过多的粗骨料会增加混凝土的表面积,需要更多的水泥浆来包裹,从而增加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收缩。

▶ 骨料质量的严格把控:严格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泥和泥块会吸附水泥浆中的水分,降低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过高还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降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image.png

三、结构设计方面

在混凝土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结构设计环节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耐久性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否。当前,在众多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显著增加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概率,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混凝土结构设计强度偏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较高的设计强度要求在配合比设计时,往往需要增大水泥用量来满足强度指标。然而,水泥用量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热量,进而引发更为显著的化学收缩和温度变形。化学收缩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固相体积增加、液相体积减小所导致的混凝土体积收缩,水泥用量越多,化学收缩就越明显。而温度变形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积聚,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与外部环境形成较大的温差,由此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过大的化学收缩和温度变形,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这种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裂缝便会产生。

在配筋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利于混凝土抗裂的因素。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抗裂构造配筋,并且配筋方式多为 “粗而疏”,而非 “细而密”。这种配筋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对混凝土抗裂的约束作用。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起到约束混凝土变形的作用,当混凝土发生收缩变形时,钢筋能够通过自身的抗拉强度来抵抗这种变形,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然而,“粗而疏” 的配筋方式使得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分布不均匀,无法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例如,在地下室长墙结构设计中,往往只注重结构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混凝土水化热高的问题,这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进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同时,忽略对混凝土干缩徐变的验算,也使得无法准确评估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此外,对构造设计及构造配筋的作用认识不足,采用高强度钢筋等强代替中低强度钢筋,虽然满足了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但却导致钢筋使用应力显著增加。而且,用粗直径钢筋等强代替细直径钢筋,会增加钢筋间距,使得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降低。握裹力是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的基础,握裹力的降低会削弱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效果,增加混凝土开裂的风险。另外,时常将抵抗墙板垂直开裂的水平构造筋作为非受力主筋退缩至纵向受力主筋的内侧,这使得实际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可达 70mm。过厚的混凝土保护层会使水平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抵抗能力大大减弱,无法有效发挥其约束混凝土收缩的作用。

除此之外,结构设计时对结构物的沉降差异考虑不够周全,未按要求设置后浇带,也是导致地下室混凝土外墙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浇带是为了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如果不设置后浇带或设置不合理,当结构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会在混凝土结构中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从而引发裂缝。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的对策:

▶ 优化配筋设计:在满足规范规定的条件下,采用横向筋直径小且间距密的配筋方式,能够使混凝土的干缩变形更加均匀化。这种配筋方式可以使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结构中,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尤其是在混凝土收缩应力较大的跨中处,增加配筋率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能力,从而减少干缩变形。极限拉伸是混凝土抵抗拉伸变形的能力指标,提高极限拉伸能力意味着混凝土能够承受更大的拉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此外,水平方向的横向配筋必须采用螺纹钢筋。螺纹钢筋表面的肋纹能够增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使钢筋与混凝土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让钢筋充分承担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尽可能地减少因收缩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混凝土开裂。

▶ 合理设计剪力墙分布钢筋配筋方式:对于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筋方式,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采用单排配筋。当墙体厚度不大于 400mm 时,可采用双排配筋;当厚度大于 400mm,但不大于 700mm 时,宜采用三排配筋;当厚度大于 700mm 时,宜采用四排配筋。这是因为不同厚度的墙体在受力和变形特性上存在差异,合理的配筋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墙体的受力需求,提高墙体的抗裂性能。例如,对于厚度为 400mm 的墙体,如果仅采用双排配筋,中间将形成大面积的素混凝土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墙体沿截面的应力分布会不均匀,当采用强度等级大于等于 C35 的混凝土时,由于其水化热较大,在混凝土中心达到峰值后,局部收缩应力可能会过大,从而导致墙体出现裂缝。而采用多排配筋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墙体的应力分布,减少裂缝的产生。

image.png

四、施工方面

在混凝土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施工环节作为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际建筑结构的关键阶段,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最终性能和耐久性。然而,目前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和不合理的施工要求,极大地增加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风险,严重威胁到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许多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施工的便利性,往往对混凝土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要求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坍落度、较短的凝结时间以及较高的早期强度等。较大的坍落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泵送,但却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含量过高。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过多的水分会逐渐蒸发,从而引发混凝土的沉降收缩、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现象加剧。沉降收缩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骨料的重力作用下沉,水分向上迁移,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收缩变形。塑性收缩则是在混凝土初凝前,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内部水分无法及时补充,从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而产生的裂缝。干燥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后,由于水分逐渐散失而引起的体积收缩。此外,较短的凝结时间和较高的早期强度要求,通常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更多的外加剂或提高水泥用量,这进一步增加了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变形。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导致混凝土的水灰比增大。水灰比的增大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还会显著增加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和收缩。同时,一些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工作不够重视,这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振捣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振捣可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和多余水分,使混凝土更加密实。如果振捣不充分,会导致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空隙和水分,这些空隙和水分在混凝土硬化后会成为裂缝产生的源头。而养护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增长和耐久性的重要措施,养护不当会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收缩变形,进而产生裂缝。

针对上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

▶ 严格控制坍落度:在满足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较小的坍落度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含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和收缩。施工方必须严格遵守配合比设计要求,不得擅自加水。擅自加水不仅会破坏混凝土的配合比,还会导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下降,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对混凝土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 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可在泵管上覆盖草包等隔热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积聚过快,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增加混凝土内部微裂的风险。通过降低入模温度,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降低温度应力,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 确保充分振捣: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振捣过程中,要做到不漏振、不过振。不漏振可以确保混凝土中的空气和多余水分被充分排除,使混凝土更加密实;不过振则可以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充分振捣可以有效排除混凝土中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与钢筋的握裹力,减少内部微裂。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振捣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振捣质量。

▶ 尽早养护:在模板松动拆除后,应尽早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可以降低水泥水化热峰值,减少混凝土的热胀量和冷缩量。养护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洒水养护、覆盖养护等。通过养护,可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减缓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使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水化反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 采用高分子材料喷涂墙体:施工单位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喷涂墙体,这种高分子材料能够封闭混凝土的毛细孔,避免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流失。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流失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干燥收缩,从而引发裂缝。通过喷涂高分子材料,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减少裂缝的产生。

▶ 合理选择模板:在模板选择方面,由于钢模的导热系数比胶合板大,且钢模较薄,散热快,有利于水泥水化热的扩散。选择钢模作为模板可以加快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风险。

▶ 尽早回填砂土:尽早回填砂土也可以起到养护作用。砂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够保持混凝土周围环境的湿度,防止因温湿度差异过大而形成的收缩应力。回填砂土可以为混凝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混凝土因环境因素变化而产生的收缩变形,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内容来源:砼界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