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混凝土施工缝渗漏
(1)现象及原因分析
施工缝留的位置不当,如把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在支模和绑钢筋的过程中,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浇灌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
在浇灌上层混凝土时,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粘结。
钢筋过密,内外模板距离狭窄,混凝土浇捣困难,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2) 防治措施
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位,应尽量不留或少留。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灌,不得留施工缝。底板与墙体间如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墙体上,并且要高出底板上表面不少于200毫米。墙体上不得留垂直施工缝,必须留时,应与变形缝统一起来。认真做好施工缝的处理,使上、下两层混凝土之间粘结密实,以阻隔地下水的渗漏。
认真清理施工缝处,凿掉表面上的浮粒和杂物,用钢丝刷或剁斧将老混凝土面打毛,并用水冲刷干净。
在施工缝处先浇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再浇灌上层混凝土。
加强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振捣,保证捣固密实。
施工缝不宜采用平口缝,应尽量采用不同形式的企口缝。重要工程必要时可采取两道防线,即以刚性处理和柔性处理相结合的形式,加固施工缝。a)凸形缝;b)凹形缝;c)V形缝;d)阶梯形缝;
设计钢筋布置和墙体厚度时,应考虑施工的方便,以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2、防水层施工缝漏水
(1)现象及原因分析
接缝处阴湿,或出现点状或线状渗漏。
防水层留槎混乱,层次不清,无法分层搭接,使得素灰层不连续;
没有按要求留槎,如留成直槎等;
接槎时,往往由于新槎收缩,产生微裂而造成渗漏水。
(2)防治措施
防水层的施工缝需留斜坡阶梯形槎,接槎要依照层次顺序分层进行,留槎离阴角不小于200mm,
根据漏水量大小,以漏点为圆心剔成直径为10~30毫米、深20~50毫米的圆槽,槽壁必须与基面垂直,剔完后用水将槽冲洗干净,随即用水泥胶浆捻成与槽直径接近的锥形体向槽壁四周挤压严密,使胶浆与槽壁紧密粘合,检查无渗漏后,再抹上防水面层。
3、卷材防水层
(1)空鼓
1.原因分析
基层潮湿,沥青胶结材料与基层粘结不良。
由于人员走动或其它工序的影响,找平层表面被泥水沾污,与基层粘结不良。
立墙卷材的铺贴,操作比较困难,热作业容易造成铺贴不实不严。
2.防治措施
无论采用外贴法或内贴法施工,都应把地下水位降至垫层以下不少于300毫米。
垫层上应抹1﹕2.5水泥砂浆找平层,以创造良好的基层表面,同时防止由于毛细水上升造成基层潮湿。
保持找平层表面干燥洁净。
铺贴卷材前一、二天,喷或刷1~2道冷底子油,以保证卷材与基层表面粘结。
铺贴卷材时气温不宜低于5℃。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胶结材料的适宜温度。
雨季施工应有防雨措施,或错开雨天施工。
(2)卷材转角部位后期渗漏
1.原因分析
在转角部位,卷材未能按转角轮廓铺贴严实,后浇或后砌主体结构时此处卷材遭破坏。
所选用的卷材韧性较差,较角处操作不便,沥青胶结料温度过高或过低,不能确保转角处卷材铺贴严密。
转角处未按照有关要求增设卷材附加层。
2.防治措施
基层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
转角部位应尽量选用强度高、延伸率大、韧性好的无胎油毡或沥青玻璃布油毡。
沥青胶结料的温度应严格按有关要求控制。
涂刷厚度应力求均匀一致,各层卷材均要铺贴牢固,并增设卷材附加层。附加层一般可用两层同样的卷材或一层无胎油毡(或沥青玻璃布油毡),按照转角处形状粘结紧密。
当转角部位出现粘贴不牢、不实等现象时,应将该处卷材撕开,灌入沥青胶,用喷灯烘烤后,逐层补好。
内容来源:人防之窗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