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混凝土产生冻融损害的原因

发表时间:2023-09-21 17:27:06 点击: 85

低温对混凝土十分不利,在这些地区的混凝土的破坏多数与冻融作用有关,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破坏是关系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显著特征是表面剥落,严重时可能露出石子。在混凝土受冻过程中,冰冻应力使混凝土中产生裂纹。冰冻所产生的裂纹一般多而细小,因此,在单纯冻融破坏的场合,一般不会看到较粗大的裂缝。但是,在冻融反复交替的情况下,这些细小的裂纹会不断地扩展,相互贯通,使得表层的砂浆或净浆脱落。当然,并不是说混凝土的表面剥落就一定是冻融破坏所造成的。因为导致混凝土表面剥落的原因很多,除了冻融破坏以外,防冻盐使用不当、干湿交替、抹面较差、养护不良、化学侵蚀、磨损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剥落,所不同的是冻融破坏不仅引起混凝土表面剥落,而且导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显著降低。大量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反映最敏感的是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即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迅速下降,而抗压强度下降趋势较缓。

image.png

混凝土受冻害损伤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1)剥落脱皮是由于冻融引起的混凝土表面材料的损伤;

(2)内部损伤是表面没有可见效应而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损害,它导致混凝土性质改变(如动弹性模量降低)。至于新拌混凝土受冻害损伤后则会导致混凝土冻胀破坏。

1.混凝土产生冻融损害的原因

混凝土是由集料、水泥和水三部分组成。用作集料的物质,不论是天然的岩石材料还是人工制造的材料,都不是完全密实的。每一个颗粒内部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空隙,包括裂缝、气孔以及宏观和微观的缺陷等。其中有的是开放性的,允许外界的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入,有的则是不允许外界的水在常温常压下进入的封闭空隙。通常在工地现场的集料都不是完全干燥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水分。这些水分由于存在的形式和形态不同,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混凝土的拌制过程中,为了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工作性能,需要加入的水要多于水泥水化的用水量,混凝土凝结而形成初始结构时,这些水仍留在混凝土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随着水化的进行和以后的干燥过程,这些水分逐渐失去,原来被水占据的空间则成为孔隙。由于水灰比、水化程度、水泥的保水性能、成型条件、养护制度、掺入掺合料等的影响,使混凝土中形成了不同的孔结构。不同孔径分布的差异和孔的形态都会显著地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image.png

2.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受冻害损伤的原因

新拌混凝土的强度低、空隙率高、含水多,极易发生冻胀破坏。冻胀破坏的外观特征是材料体内出现若干的冰夹层,彼此平行而垂直于热流方向。其过程为:结构物表面降温冷却时,冷流向材料体内延伸,在深处某水平位置开始冻结,一般从较粗大孔穴中水分开始,冰晶形成后从间隙吸水,发育增长,且是不可逆转的过程,水分从材料未冻水或从外部水源补给,并进行宏观规模的移动。第一层孔穴中冰冻后,在冰晶生长的过程中,材料质体受到拉应力δt,如果超过抗拉强度即破坏。

3.成熟混凝土受冻害损伤有关原因

混凝土构件中的孔径分为三个范畴,即凝胶孔、毛细孔及气泡,在某一固定负温下混凝土构件中水分只有一部分是可冻水,可冻水产生多余体积直接衡量冰冻破坏威力。

可冻水(即冰)主要集中在水泥石及骨料颗粒的毛细孔中,凝胶水由于表面的强大作用不大可能就地冻结,气泡水易冻结。混凝土构件中各种孔径的空隙可认为连续分布,分布在这些空隙中的水在降温过程中将按顺序逐步冻结,不可能同时冻结。冻水一般是温度的逆函数,温度愈低,可冻水愈多。

连续的毛细管沟网络体系破坏过程;随着水化进展凝胶体生成,网络的联系被破坏、分成个别孤立的毛细孔(水在其中冻结的容器),而凝胶连同其特征性凝胶孔和少数细小毛孔就构成透水器壁。随着水化深入,材料质地致密及温度的下降,将有更多细小空间的水参与冰冻,作为器壁的凝胶的渗水性也不断减小。

当冰冻多余水受水压力推动向附近气泡(逃逸边界)排除时,材料本身将受到推移水分前进的后应反作用力导致受拉破坏。材料组织愈致密水流宣泄不及,疏导不畅引起的动水压力增大。

水泥浆中包含的一般是盐类稀溶液,一旦冰冻后变为纯冰和浓度更高的溶液;随着温度下降,浓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邻近凝胶中水分始终保持不冻,其溶液浓度保持原有的水平,于是在毛细孔溶液和凝胶水之间出现浓度差。浓度差使得溶剂向溶液中自发扩散渗透,即溶质向凝胶水中扩散,而凝胶水向毛细孔中浓溶液转移。其结果毛细孔中水分增加,和冰接触的溶液稀释,冰晶逐渐生长,长大。当毛细孔穴充满冰和溶液时,冰晶进一步生长必将产生膨胀压力,导致破坏。

另一方面在水压的情况下,水分冻结膨胀,多余水在压力推动下外流,流向可能消纳水分的未冻地点;作为水流的结果压力消失,析冰情况正好相反:水分不是从冰冻地点外流,而是从未冻地点(凝胶)流向已冻冰地点(毛细孔),方向恰好相反。未冻地点的水移动一定距离后,最后以冰冻结束,作为水流运动的结果产生压力。

以上两点可以综合为:第一阶段毛细孔中始发的冰冻,向所有方向产生的水压力,引起内应力;第二阶段较大毛细孔中水分首先生成冰晶,可从小孔中吸引未冻结水使自身增长,产生静应力。

骨料作为一个组分,如果冰冻膨胀同样会成为导致混凝土破裂的应力来源;为了保证混凝土完好,必须要求骨料和水泥净浆两者都不破坏。由于引气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水泥净浆的抗冻性较易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骨料抗冻性更具有突出意义。如颗粒大到一定限度以上,核心存在的距离任何逃逸边界均在临界尺寸以上的保水区域,此时将因超过骨料破裂强度的内部水压力而破裂,这就是临界储存效应。凡属中等吸水、细孔结构、渗透较低的岩石,这种危险较突出;空隙多、渗透性强的骨料临界尺寸也很大。在特殊情况岩石吸水率极低(如重量吸水在0.5%以下的石英岩),可冻水极少,冰水是无渗应力出现;根据施工经验应避免使用高度吸水骨料,小颗粒石粒可以得到较大抗冻保证。

综上所述,混凝土材料的抗冻性是以下三方面的变函数即:

(1)材料的性质(强度、变形、空隙情况);

(2)气候条件(冻融循环次数、最低温度、降温速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等);

(3)材料使用方式(降水量、自由水及跨越材料的蒸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

区分这几方面变数将构成研究这一复杂问题的一个根本方式的转变,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正确预言材料在指定环境中的抗冻能力。



内容来源:建筑维护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部分文案、图片、视频摘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本站不对其准确性负责。部分内容、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